雞肉介紹

含有蛋白質、醣類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群、鐵、磷 、鈣、鐵、銅等營養素。優質蛋白質、脂肪含量少,能增強體力、強壯身體,是體質虛弱、病後、產後以及老年人攝取蛋白質的來源。 

生產履歷
現在的雞隻不打生長激素,有疑慮的最多只是防疫投藥時,是否有過安全期才宰殺,除政府單位會抽檢外,若民眾仍有疑慮,亦可尋找信任的雞場和雞攤,亦或確認是否有生產履歷,可完整了解飼養過程記錄,食用起來更為安心。

至於新鮮雞肉的挑選,因雞肉都是在屠宰場處理後,傳統是直接送至市場販售,現也因冷藏設備佳,故也有些是屠宰後10分鐘內於零下40℃急速冷凍保鮮。

雞肉保存
新鮮未冷凍的雞肉,購買後當天食用最佳,若吃不完,可先稍微汆燙去血水後,直接冷凍才不會有腥味,但也建議在1~2週內食用完。 
若是現宰後急速冷凍的雞肉,則直接可存放於冰箱冷凍約1個月。雞肉冷凍後,欲食用時,建議前一晚將其置於冷藏室慢慢解凍,若泡水解凍雖時間較快,但肉汁易流失,影響口感。 

認識常吃的雞品種

  • 白肉雞:又稱童子雞、春雞,羽毛為白色。
    約飼養35∼38天、2公斤大,因未性成熟即宰殺,加上少運動,肉質鬆軟、不耐烹煮,多使用於速食店做炸雞、雞排等使用。 
  • 主早雞:鮮紅色單冠型雞冠,黃褐、棕褐色羽毛。
    活動力大、體型小,平均約2.2公斤重,但脂肪少、肉質佳,土雞城多使用古早雞。 
  • 皇金雞:黑羽肉雞與紅羽肉雞交配出來的品種,體型較放山雞大,一般飼養11~13週,約4公斤重。
    特徵為豆冠型雞冠,羽毛為黑褐色,頸部則有金黃色羽毛交雜環繞,因直立挺拔的外型猶如皇室貴族,故有皇金雞之稱。 
  • 黑羽雞:單冠型雞冠,母雞全身羽毛為黑色,公雞則頭、頸、背部羽毛為白色,其他為黑色,腳脛亦為黑色,一般飼養11~13週,平均約2.4公斤重。
    因較為好動,故多野放飼養,也是俗稱的放山雞或跑山雞,因運動量大、肉質結實,故體型小。
  • 紅羽雞:俗稱的仿土雞、仿仔雞,肉質介於白肉雞的軟嫩與黑羽肉雞的結實之間,特徵為雞冠大、體型大,羽毛為白棕色、褐色交雜。
    嫩雞約8週宰殺,重量僅1~1.2公斤,多用於餐廳湯甕類料理,如人參雞,成雞則養至14∼15週,平均約3.4公斤重。

常見如黑羽雞、紅羽雞等有色肉雞,也是俗稱的土雞,台灣並沒有真正純本土種的土雞,加上現多經過雜交,而之所以有「土雞」之名,主因是民國50年代引進歐美白肉雞,坊間將白肉雞稱為洋雞,故當時的人便將其他有色肉雞稱為土雞。

  • 火雞:常見的有白羽、黑羽2種。
    需飼養約20週、重約15~17公斤,因體型大、肉質硬,在台灣因偏好度不高、經濟效益低,故養殖的量不多,常見料理為火雞肉飯。 
  • 裸頸雞:雞冠與肉髯為小片狀,眼睛小而圓,但體型渾圓,黃色腳脛、淺褐色至紅褐色羽毛,最大特徵為頸部裸露沒有羽毛。
    市場上又俗稱珍珠雞、玉米雞,口感皮薄肉嫩,多以白斬雞料理。 
  • 烏骨雞:可分為白毛、黑毛和斑毛等品種,台灣以白毛烏骨雞最常見,羽毛細如絲、腳黑而小,為黑皮、黑肉、黑骨。
    肉質鮮嫩,也因傳統「見黑就補」的觀念,多做為養生料理之用,尤其為免骨髓流失,常見為全雞燉補。 

從頭到腳全面剖析

  • 雞頭:不分公雞、母雞,頭部皆有雞冠,下巴則有肉髯(或稱肉垂),通常公雞的肉髯比母雞更大、更明顯,雞冠和下巴的肉髯都有散熱的功能。
  • 雞頭多不食用,雞冠口感脆且富膠質,會用以烤或燉湯,但在台灣較少人食用。
  • 雞脖子:雞頭以下的頸部部位,肉少,因雞脖子的皮內側淋巴結較為聚集,故坊間流傳雞脖子易累積毒素、勿食,其實只要煮熟並無影響,但若有疑慮,只要將雞胸:脖子上的雞皮和淋巴結去除即可,一般多做炸、滷等料理方式。 
  • 雞胸:又稱清肉,因脂肪少、運動量少,口感較為細嫩、易乾澀,但瘦肉多,台灣人愛吃的炸雞排即是取雞胸部位,包含胸骨、胸肉和小里肌。 
  • 雞胸肉:去掉胸骨與小里肌部位剩下的瘦肉,熱量低,因沒有筋膜、肉質細嫩,故若處理不當肉汁易流失,使口感乾澀。雞胸肉需順著紋路切片、切塊或剝絲,才不會在烹煮後散開成碎肉,一般吃的雞絲肉飯、鹽酥雞、烤雞肉串等都是此部位,適用於各種料理方式。
  • 小里肌:又稱雞柳、雞里肌,位在雞胸內側、雞軟骨兩側竹葉形的內臟胸肌部位,中央帶白色筋膜,每隻雞有2塊。因有運動到,脂肪少、口感細嫩帶Q,有些料理方式會在烹煮前將白色筋膜挑除,常見做炸雞柳條、炒雞柳等料理。
  • 三節翅:雞翅膀上腕至翅膀尖端,即含翅腿、雞膀、膀尖三節,雞膀和膀尖又稱二節翅。因屬有活動的部位,肉質結實,翅腿口感似雞腿,雞翅的部位皮厚、筋多,富含膠質,燉、滷、烤或紅燒都很美味。 
  • 骨腿:即由去雞腳後的棒腿與雞腿排組合而成,也有人稱為L型雞腿,是雞運動量最大的部位,口感結實帶Q,雞腿筋多、皮厚,是台灣人普遍最喜歡吃的部位,骨腿可直接烤、滷,或可分切為雞腿排、棒腿等。 
  • 雞腳:又稱腳脛、雞爪,不同品種的雞腳有不同顏色,白肉雞多為白黃色、黑羽土雞偏黑色、紅羽肉雞為鉛灰色,但因現多為雜交品種,故市面上雞腳的顏色從白、黃、鉛、黑等皆有。因富含豐富膠質,常用來煮湯或滷製雞爪凍。
  • 雞屁股:又稱雞尾椎、七里香,雞屁股的脂肪較多、口感滑嫩肥脆,通常會把腺體去掉,可隨全雞水煮、烤或燉湯等,烤肉攤及鹽酥雞攤也常見烤雞屁股、炸雞屁股。